您的位置:三农 > 正文

贵州正安县探索“农民导师制”,有效破解产业发展难以为继等问题

发表时间:2021-09-13 18:26:02

字号:A-AA+

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,再到实施乡村振兴,农村发展的路子到底该怎么走?年来,贵州省正安县探索以“导师制”为突破口探索打造了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(以下简称“新青校”),就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,把青年农民培养成能人、把能人培养成党员、把党员培养成村级后备人才,有效破解了农村“空心化”、“老人牌”支部、村级后备力量“青黄不接”、产业发展难以为继等问题。

智慧来自民间 “新青校”源于农民

2018年,应村里群众的要求,正安县新州镇老城村党支部邀请县、镇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种植、管护白茶,让当地群众收益颇丰,发展产业的热情高涨,于是在该村形成了农技专家助力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,专家主动对点联系该村扶贫产业,精准匹配致富能人,形成了“导师制”的雏形,并总结提出“支部引路、导师带路、产业铺路、群众致富”的发展模式,动员541户群众种植白茶4000余亩,年收益可达800余万元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,老城村“导师制”助推产业发展的成效越发凸显,由正安县委组织部牵头,通过反复研判和科学论证,以及在其他乡镇、村(居)不断尝试,发现“导师制”助推农村产业发展这一做法十分契合正安实际且极具可复制和操作,于是第一所“新青校”就在新州镇老城村应运而生。

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,正安县将“新青校”作为“强组织、固根基、育人才、兴产业”的重要载体,“新青校”从单纯的技术指导农业发展模式延展开来,形成了具有提供产业技术服务、发展青年农民党员、培育村级后备人才、提升乡村治理水、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的多功能基层组织建设、管理的助推器。

“新青校的很多‘土专家’‘田秀才’,虽然有的没有高文凭高学历,但他们大多是农业专家、致富带头人、企业管理人才。他们对脚下的土地更熟悉,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,学能力强,带动能力更强。”正安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长王兰介绍。

截至目前,正安县共兴办“新青校”181间,聘用导师1364名(思政导师401名、产业导师963名),累计培训农民20万余人次,发展青年农民党员381名,培育村级后备人才879人,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全面增强。

结对帮带兴产业 滴灌培养育人才

乡村振兴基础在村,村级发展关键在产业,产业发展急需人才。这些选拔的“农民导师”,深入农村第一线,长年累月地和农民在一起,服务三农。他们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创新力量,既是创新主体又是科技经纪人,更应成为乡村的创业带头人。

土坪镇明星居是正安县茶产业村,村民们历来就有“贵州白茶看正安,正安白茶看明星”的自豪,白茶产业是当地群众持续获益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
2015年,创业已积累下一定财富的惠超选择回到家乡,担任土坪镇明星居主任助理。因为熟悉茶叶销售、茶叶市场、茶商需求,成为“新青校”产业导师,主要在产业发动、带动、销售等方面做培训和引导。

“虽然明星居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,但赚的却都是上游原材料粗加工的钱,利润微薄。要想将茶产业做大做强,就必须转变销售模式和发展方式。”惠超说。

为了找到突破口,他开始前往当地茶叶的主要销售地浙江考察,思考如何破局。发展集体经济成为他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发展、解决销售端问题的“法宝”。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。

有指导、有带动、有方向,明星居的茶叶品质有保障,市场竞争力强,在浙江市场上越走越“俏”,群众收入更是“节节高”。如今,明星居茶园种植面积达7500亩,茶农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。

推行“导师制”以来,正安县不仅培养出一批青年职业农民,也逐渐发展起一批农村后备干部。谢勇是市坪乡龙坪村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的第一批学员,通过两年多的发展,他从最初的学员成长为导师,带领村民发展羊肚菌种植180余亩,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。如今他还被选聘为村主任助理,协助村里发展产业。

“农民导师指导农民科学种养殖,对于增强农民群众的科学种田意识,提高农业生产效益,促进农民增收,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,发挥党建‘头羊效应’具有示范意义。”王兰说。

组织群众有抓手 集体经济破瓶颈

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,而要发展产业就离不开集体经济来支撑。面对过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式单一、带动力不强、成效不明显等困境,瑞溪镇三把车村党总支结合全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黄豆的惯,依托“新青校”,大力推广“导师制”,充分利用导师和群众思维相、语言相通的特,通过党组织选导师、导师联学员的组织方式,引起共鸣、形成共振,把群众组织起来、动员起来,引导群众种植黄豆。

2018年10月三把车村成立了正安县瑞香食品有限公司,将闲置的叶收购站变废为宝,开办豆制品加工厂,主营豆腐、豆腐干、豆腐皮、豆芽等。

建厂后,三把车村组织优秀导师找资金、谋规划、抓管理、创品牌、寻销路……发展了62户贫困户入股分红,吸纳20多个村民到公司打工,动农户300户种植黄豆2000亩。

与此同时,三把车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村集体名,整合财政资金80万元入股,占股80%,让优秀导师、学员和村民选干部负责集体经济的经营、管理以及产品销售。目前,合作社加工的豆制品主要向正安县域内学校、大型超市、政府食堂以及营养餐配餐企业签订订单,有效解决销路难的问题。

新青校示范引领 共建和谐新农村

在偏远农村,名目繁多的酒席借机敛财,天价彩礼的婚姻互相攀比,孝道式微的厚葬薄养,邻里相处的你争我吵,等等乱象层出不穷。

为扭转农村乱象,更好的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乡村治理,安场镇借“新青校”的台让思想教育再回炉。安场镇自强村,挖掘了本村关于孝敬老人正反两面的典型例子,通过包雨强、张红礼等“思政导师”在新青校的课堂上,讲“短、小、微”身边故事,说“生、鲜、活”乡间俚语,使党的声音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让广大群众明白“惠”在何处,知晓“恩”从何来,促进党心民心真切交织、和谐共融,激发群众参与热情。

与此同时,该村聘请市级乡村振兴指导员王立昌和县里的法律专家担任“思政导师”到村进行普法教育,让群众要用法律来维护权益,也更应知道什么事可为或不可为。也正是有了法律意识的萌发,在村支两委的引领下,村民自己给自己定起了规矩。

只有婚丧嫁娶允许办酒席,注重孝老敬亲,不能乱扔垃圾,不能乱倒脏水,不能荒芜田地,不能坐享其成……自强村的《村规民约》逐渐成型。通过两年的发展,自强村活脱脱变了个样,村庄环境干净清新,村民言行有礼有节,产业发展有模有样,社会新风已然成型。2020年11月,自强村被授予了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。

“导师带头组织制定村规民约,引导群众讲卫生、除陋,‘农民培训农民、农民教育农民’成为乡村新气象。”王兰说。

请支持独立网站,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: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
来源:中国农网

• 最热新闻 •